支原体尿道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豆瓣评分93分,小众国产电影,一位小学
TUhjnbcbe - 2023/8/8 21:44:00

原创/李撒欢「唯一作者」

有一部豆瓣评分9.3分的国产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

讲的是一个小学教师易明堂,不忍心村子里的留守儿童,重蹈父辈的路。于是就力所能及开办了一个家庭幼儿园,每个学生一个月才收60元学费,包接送和午餐。

就这样很多家庭都交不起学费,只能欠着。

实际上易明堂办这个幼儿园根本不赚钱,还倒贴钱。但是,依然有村里人风言风语说闲话,说读书有什么用,赚那点钱,还不如去南方打工呢。

但是易明堂没有放弃,终于还是把幼儿园办起来了。

很多人不理解易明堂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为。

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凡的利他行为。

01非凡的利他行为

有一类利他行为我们非常熟悉,比如,无私的母爱。

有一位居住在武汉堤坝底下的普通农民。

她每天走路10公里,已经走了7个月。

她叫陈玉蓉,她减肥并不是为了光鲜亮丽的理由。而是她孩子病了。

她31岁的儿子正在等她捐助一只肝脏来治病。但是陈玉蓉自己有脂肪肝,根本无法移植。

于是陈玉蓉决定走路减肥。她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走路。

坚持了七个月,她瘦了16斤,同时医生宣布她的肝脏合格了,可以移植了。后来被网友称为暴走妈妈。

这个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利他行为称为内含适应性。指的是,人们有帮助血亲的倾向。

但是这些行为尽管会让他人收益,但是依然是一种利己行为。有利于自身基因的延续。这种利他行为相当于是帮助对方可以尽可能将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

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包括灵长类、鸟类、蚁族等等,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够自动运行。

但是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利他行为,就是类似于易明堂这种,是远远超过了这种普通的利他行为,被称为非凡利他行为。

这种非凡利他行为,有三个特点:

①与受益方没有关系、素昧平生、非亲非故、基本上就是陌生人。

②这种利他行为对于实施者来说,要承受巨大的风险或者是损失。

③这种行为超过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向陌生人捐献活体器官的好心人。

捐献肾脏的风险是跳伞风险的30多倍,而且捐献肾脏还潜存着长期的风险。

这种捐献行为的特殊之处在于,捐献者主动承担了所有医学上的风险,而受捐者则享受了所有医学上的收益。

以至于外科医生弗朗西斯·穆尔讲,这是医学史上第一次通过让一个人的身体受到永久性伤害来拯救另一个人生命的操作。

02为什么会有非凡利他行为?

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曾经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有一个好心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她救了。以至于完全改变了阿比盖尔的人生轨迹。

原本她要成为一个医生的,但是她转向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因为她想要搞明白,为什么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拯救她?背后的心理原理是什么。

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发现这种非凡利他行为跟人的恐惧情绪识别能力息息相关。

阿比盖尔找到了那些器官捐献者,然后进行了大脑的核磁共振扫描。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看到别人恐惧表情时,其杏仁体部位明显活跃起来。

杏仁体的功能和人的恐惧情绪相关。用来提醒你做好准备,应对危险。而这个部位,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对于他人处于危险环境的理解和共情,从而愿意帮助他人。

根据实验统计,发现这些非凡利他者杏仁体比对照组要大8%,而且功能更加活跃。所以,当他们能识别出别人的恐惧情绪时,会产生强烈的共情,仿佛那不是陌生人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从而愿意伸出援手,即使自己也要承担风险。

有部电影《绿里奇迹》实际上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个人,就是黑巨人约翰·科菲。

在电影中故意把这种强烈共情的能力给放大了,以及赋予了约翰·科菲能解决别人痛苦的能力。

黑巨人科菲表情憨厚、眼神单纯,虽然如此强壮,但是胆子却很小,睡觉时还怕黑。

实际上他原本想要救两个小女孩,结果却被误认为是凶手而判死刑。

狱监保罗患有严重的尿道炎,每次上厕所,对于保罗来说无异于拿刀片割肉,痛苦至极。

一次监狱来了一个新囚犯,结果不服管教,踢到了保罗的裆部。

结果保罗痛苦的趴到了地上,瘫软起来。

科菲说:我想帮你。然后一把把保罗拉到了跟前。然后把保罗治愈了。

黑巨人科菲对于人的痛苦有强烈的共情能力,只是斯蒂芬金将这种非凡的利他行为赋予了神圣的能力。

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发现,尽管这些非凡利他行为承受了很大的风险,但是在生活中,他们却不是无所畏惧的人。

就像是黑巨人科菲一样,由于他们对于痛苦比常人更加敏感,反而更加胆小。他们的行为不是无畏,而是因为对于痛苦体会太深,所以不愿意别人身处痛苦。

为了进一步佐证这个观点,阿比盖尔做了另一个试验。

她曾去英国的一座监狱给一位患有冷血精神病的犯人做测试,给这个犯人看了一连串的表情。

结果,这个犯人对于愤怒、厌恶、快乐、悲伤的表情都能清晰的识别出来。

但是唯独识别不出恐惧的表情。甚至对方会自言自语道:

我不知道这个表情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每次我拿刀刺向别人的时候,他们脸上的表情就是这样的。

03个体如何才能养成利他主义呢?

①虚拟模仿

小孩子的「过家家」行为,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重要。

研究发现,如果让人们在虚拟现实中获得帮助别人的力量,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利他行为就会增加。

国外有一个「同理心之根」的项目,就是为孩子提供照顾「婴儿」的实践机会。

每个班会在一个学年期间内模仿领养一个婴儿。孩子们会参与到各种照顾婴儿的活动。

包括,为婴儿录制催眠曲和诗歌,还有写下他们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期许等等。

结果发现,完整参与这个项目的孩子,可以更加深切的理解宝宝哭是因为不高兴了,其暴力行为也会减少,更加愿意帮助别人。

②谦卑的心态

非凡的利他主义者对于英雄的称号都非常抗拒。他们不愿意接受让他们凌驾于常人之上的赞美和称号。

溢美之词只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好或者比其他人更加重要。

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谦卑也许就是“让人变成天使”的品质。

③阅读小说

研究发现,阅读虚拟作品,比如小说,可以显著提高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进而改进你对他人苦难的关怀,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善良。

但是非虚拟的学术著作和纪实著作则没有这样的效果,看电视和电影也没有这样的效果。

因为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抽象的,不容易被一些具体化的特征混淆。小说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可以进入到一个抽象的陌生人的大脑去观察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让人们意识到原来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其实也会有相同的感情和体验。

心理学家基思·奥特利说,书籍是“头脑仿真飞行器”,是帮助我们探索陌生人思想和情感世界的交通工具。

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甚至进一步提出,读写能力对于人类暴力的历史性消退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读写促进了人们关心陌生人的能力。

④经济条件的改善

最近有一部电影,获得韩国影史上第一个金棕榈奖。它就是《寄生虫》。整部电影充满着大量的隐喻,是一部深者看深,浅者看浅的电影。

其中有一句台词,印象很深:

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懂吗?如果我有这些钱的话,我也会很善良,超级善良。

根据阿比盖尔·马什的调研发现,财富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确实可以大幅提升对于陌生人的善意。

根据现实中的统计,即使排除收入和健康水平基线的因素,收入中位数和健康水平在10年间的增长依旧能够很明显预测生活优越程度和非凡利他行为之间的关联。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无保障、健康状况差或者生活的巨大变故而生活质量不高的人们可能会因为世界观被扭曲、对人性失去信心而不愿意帮助别人。

那些生活困苦的人更容易对别人苛刻,比如说认为其他人都只关心自己,不值得信任。

总结:

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非凡的利他行为。

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人、需要承受巨大的风险或损失、甚至超过了日常规范,他们依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研究发现,作出这种非凡利他行为的人,往往杏仁体更大,对于痛苦感受更加敏感。正是由于他们对于强烈痛苦的共情能力,促使他们宁愿自己冒很大的风险,也不愿意别人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

而这种利他行为的养成有四个方法,虚拟模仿、谦卑的心态、阅读小说、经济条件的改善。

有很多妈妈害怕自己把孩子宠坏了,让其变成破坏王。实际上,只要把握一点就可以避免小孩子走上歪路,就是对于他人痛苦的体察。如果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不愿意伤害对方。

天使并非无所畏惧,而是无法忍受他人痛苦。

我是李撒欢,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用理性发动对基因和模因的叛乱。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豆瓣评分93分,小众国产电影,一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