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道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看不懂孩子的化验单怎么办这篇文章你值得拥
TUhjnbcbe - 2023/10/20 16:55:00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规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但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我们弄明白,以下五个基本项目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分别是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量(Hb)以及血小板。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下白细胞(WBC),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等都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新生儿期WBC约为15-20×10^9/L,婴幼儿期WBC维持在10×10^9/L左右(3月龄:6-18×10^9/L;6月龄-6岁:6-15×10^9/L),且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直至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中性粒细胞占50-75%)接近,8岁后WBC接近成人(4-10×10^9/L)水平。所以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参考值来衡量婴幼儿。

其次再来看细胞分类,根据白细胞来源、形态、功能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包含了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由于这几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当发生不同类型的感染时,所引起的各类型白细胞数量变化也不同。

简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感染如下:

宝宝出生时,中性粒细胞比重较高,约占60-65%,淋巴细胞约占30-35%。宝宝4-6个月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约相等,曲线第一次交叉,以后在整个婴儿期均是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0%,学龄前期,中性粒细胞逐渐增加,4-6岁时两者又约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6岁后中性粒细胞继续增多,淋巴细胞逐渐减少,逐渐达成人值,粒细胞约占65%左右。

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婴幼儿均较低,各年龄期差别不大,嗜酸性粒细胞约占2%-3%,嗜碱性粒细胞0.5%,单核细胞在婴儿与儿童期占5%左右。

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明显升高。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肠病等)、重症感染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又必须慎重,因为这些数值的变化既受到感染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非感染性因素的影响。例如严重的细菌感染,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明显降低。

病*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或者明显减低,细胞分类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是某些特殊病*感染时,例如EB病*,白细胞总数也可能明显升高。

2、C反应蛋白(CRP)

C反应蛋白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反应蛋白(CRP)被认为是反应快速、敏感的标志物之一。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

但不能仅依据C反应蛋白判断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属于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反映体内炎症较敏感,但不能将“炎症”等同于“细菌感染”。

C反应蛋白正常参考值为0-10mg/L,在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病*感染时不升高或仅轻度升高(病*感染通常CRP<30mg/L)。此外,应激也会出现C反应蛋白的升高。

C反应蛋白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具体判断还要是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如白细胞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而C反应蛋白也应高于30,才可能考虑细菌感染。

3、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量(Hb)

胎儿出生时,红细胞数约为(5.0-7.0)×/L,血红蛋白量约为-g/L,生后6-12h因进食较少和不显性失水,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往往比出生时高些。

因生理性溶血和血容量增加,出生后10d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比出生时降低20%;随着生后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的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的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而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等因素,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L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3个月以后,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

小儿时期贫血的主要指标:

1、WHO贫血诊断标准:6月龄-5岁:Hb<g/L;5-12岁:Hb<g/L;12-15岁:Hb<g/L。

2、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红细胞压积:主要判断小儿时期贫血的主要指标。贫血可根据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详见下表:

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贫血分为大细胞贫血、正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四类,如下表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宝宝在生后2-3个月有“生理性贫血期”(这是因为红细胞增生减低以及胎儿红细胞生存期短,生后逐渐破坏,生后3个月内体重增长最快等因素所导致)。应注意和“病理性贫血”相鉴别。“生理性贫血”是在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无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在饮食中必须有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质,对于早产儿尤需及时添加含维生素E和叶酸等食物。若血红蛋白下降<70g/L或合并其他疾病,应考虑输注少量的红细胞。铁剂对生理性贫血无效。出生体重极低的早产儿,若生理性贫血很难恢复可能由于红细胞生成素严重缺乏所致,目前可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4、血小板

在新生儿期血小板范围波动较大,生后48小时之内数量较低,大约×10^9/L,两周后可达×10^9/L。生后血小板数减少可能与产伤有关。生后6个月,血小板计数即与成人相同,大约(-)×10^9/L。

尿常规检查是通过取尿液来进行实验室检查,最好是在清晨留取清洁的中段尿。尿常规检查的主要项目有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等。

常见异常指标对应的疾病信号:

1、白细胞增多

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5个/HP,提示泌尿道感染。一旦怀疑,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判定。泌尿道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各年龄、性别的宝宝,甚至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都有可能患此病。宝宝若患了泌尿道感染,医院接受治疗,除了一般处理之外,医生会给予专门的抗菌治疗。

2、尿蛋白阳性,即有“+”号

在儿童易患的泌尿系统疾病中,蛋白尿最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尿蛋白定性为3个“+”以上,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4大临床特点之一,而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以血尿为主,同时合并蛋白尿。

3、红细胞增多

尿液离心后沉渣显微镜下检查,红细胞≥3个/HP,为血尿。轻者仅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重者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血尿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表现,多发生在5-12岁的孩子身上。

4、尿糖呈阳性

糖尿病,尿糖定性一般为阳性。儿童患糖尿病的情况不少见,在儿童糖尿病中,98%为Ⅰ型糖尿病,随着儿童肥胖率的增加,Ⅱ型糖尿病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多。

尿常规检查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便化验常规包括7项内容,各种结果代表的临床意义各不相同。

1、粪便颜色正常颜色:小儿为*色或金*色临床意义: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见于各种原因所致阻塞性*疽等;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绿色见于伪膜性肠炎等。

2、粪便形态正常形态:成形软便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伪膜性肠炎等;粘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直肠癌、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粪便细胞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HP;白细胞:偶见/HP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见于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细菌性痢疾。

4、粪便潜血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5、粪胆素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疽和肝性*疽等。

6、粪便胆红素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疽、阻塞性*疽等。

便常规检查项目及正常参考值

便常规化验单和尿常规一样会以“一”代表阴性;以“±”表示结果可疑;以“+”表示阳性,从“+”到“++++”代表不同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一次便常规正常不一定就说明消化系统没问题,必要时应当反复化验协助诊断。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不懂孩子的化验单怎么办这篇文章你值得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