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道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味中药歌诀作用,建议人手一份精
TUhjnbcbe - 2021/2/26 5:23:00
北京皮肤病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a_4659317.html

传承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才

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学习中医,认识中医。

药性理论: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无*、配伍、禁忌等。

1、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又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它与机体因素即脏腑经络生理特点,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及药物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5、*性

古代常常把*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性的含义较广,*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性是药物*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一般认为*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性、亚急性*性、亚慢性*性、慢性*性和特殊*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1.人参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2.*芪

*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白茯苓、赤茯苓)附:茯苓皮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 附:鲜生地

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10.熟地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11.麦门冬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冬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13.*连(川连)

*连味苦,泻心除(疒言(hū)),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14.*芩

*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柏

*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 附:连翘心

连翘苦寒,能消痈*,气聚血凝,温热堪逐。

18.石膏

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19.滑石

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20.贝母 附:川贝母、象贝母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川*、锦纹)

大*苦寒,实热积聚,蠲(juān)痰逐水,疏通便闭。

22.柴胡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

升麻性寒,清胃解*,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 附:苏叶、苏梗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 附:麻*根

麻*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28.葛根 附:葛花

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29.薄荷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30.防风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疼,诸风口噤。

31.荆芥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32.细辛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33.羌活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34.独活

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5.知母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能舒。

36.白芷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7.藁本

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38.香附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39.乌药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40.枳实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41.枳壳

枳壳微寒,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42.白蔻 附:白豆蔻花、白豆蔻壳

白蔻辛温,能祛瘴翳,温中行气,止呕和胃。

43.青皮

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44.陈皮 附:橘白、橘红

陈皮辛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45.苍术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46.厚朴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47.南星 附:胆星

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风搐自安。

48.半夏

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疼,嗽呕堪入。

49.藿香

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50.槟榔

槟榔辛温,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

51.腹皮(大腹皮)

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52.香薷

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53.扁豆 附:扁豆衣、扁豆花

扁豆微温,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能化。

54.猪苓

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55.泽泻

泽泻甘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56.木通

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

57.车前子 附:车前草

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实。

58.地骨皮

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59.木瓜

木瓜味酸,湿肿脚气,霍乱转筋,足膝无力。

60.威灵仙

威灵苦温,腰膝冷痛,消痰痃(xuán)癖(pǐ),风湿皆用。

61.牡丹皮

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62.玄参

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

63.沙参

沙参味苦,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64.丹参

丹参味苦,破积调经,生新去恶,祛除带崩。

65.苦参

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66.龙胆草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67.五加皮

五加皮温,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68.防己(木防己、汉防己)

防己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

69.地榆

地榆沉寒,血热堪用,血痢带崩,金疮止痛。

70.茯神

茯神补心,善镇惊悸,恍惚健忘,兼除怒恚。

71.远志

远志气温,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72.酸枣仁 附:酸枣树皮

酸枣味酸,敛汗驱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73.菖蒲

菖蒲性温,开心利窍,去痹除风,出声至妙。

74.柏子仁

柏子味甘,补心益气,敛汗润肠,更疗惊悸。

75.益智仁

益智辛温,安神益气,遗溺遗精,呕逆皆治。

76.甘松

甘松味香,善除恶气,治体香肌,心腹痛已。

77.小茴香

小茴性温,能除疝气,腹痛腰疼,调中暖胃。

78.大茴香

大茴味辛,疝气脚气,肿痛膀胱,止呕开胃。

79.干姜

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寒尤堪。

80.附子

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功有。

81.川乌

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疼,破积之物。

82.木香(木香广)

木香微温,散滞和胃,诸风能调,行肝泻肺。

83.沉香

沉香降气,暖胃追邪,通天彻地,气逆为佳。

84.丁香

丁香辛热,能除寒呕,心腹疼痛,温胃可晓。

85.砂仁

砂仁性温,养胃进食,止痛安胎,行气破滞。

86.荜澄茄

荜澄茄辛,除胀化食,消痰止哕,能逐寒气。

87.肉桂

肉桂辛热,善通血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88.桂枝

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89.吴茱萸

吴萸辛热,能调疝气,脐腹寒疼,酸水能治。

90.延胡索

延胡气温,心腹卒痛,通经活血,跌扑血崩。

91.薏苡仁(苡仁)

薏苡味甘,专除湿痹,筋节拘挛,肺痈肺痿。

92.肉豆蔻

肉蔻辛温,脾胃虚冷,泻痢不休,功可立等。

93.草豆蔻

草寇辛温,治寒犯胃,作痛呕吐,不食能食。

94.诃子(诃黎勒)

诃子味苦,涩肠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敛肺。

95.草果

草果味辛,消食除胀,截疟逐痰,解瘟辟瘴。

96.常山

常山苦寒,截疟除痰,解伤寒热,水胀能宽。

97.良姜 附:红豆蔻

良姜性热,下气温中,转筋霍乱,酒食能攻。

98.山楂

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疗疝催疮,消膨健胃。

99.神曲

神曲味甘,开胃进食,破结逐痰,调中下气。

.麦芽

芽麦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

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倪海厦《神农本草经》学习视频1-39全集点击下面序列观看视频第1集第2集第3集第4集第5集第6集第7集第8集第9集第10集第11集第12集第13集第14集第15集第16集第17集第18集第19集第20集第21集第22集第23集第24集第25集第26集第27集第28集第29集第30集第31集第32集第33集第34集第35集第36集第37集第38集第39集

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

十二经脉(十二正经)的络脉从本经络穴别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

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而下行;

督脉的别络散布于腰背部而上行;

脾之大络别出后散布于侧面胁肋部。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转发分享给关心的人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今日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味中药歌诀作用,建议人手一份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