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来源产地
为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春采的去根幼苗,习稀“绵茵陈”,夏割的地上部分称“茵陈蒿”。栽后第2年3-4月即可采收嫩梢,连续收获3-4年。生于山坡、旷野、路旁及半干旱或音湿润地区的山坡,林缘,路旁,草原,*土高原和荒漠边缘地区。分布几遍全国。别名因尘、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茵陈
多年生草本,高40~厘米。茎直立,木质化,表面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营养枝上的叶,叶柄长约1.5厘米,叶片2~3回羽状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绢毛;花枝上的叶无柄,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绿色,无毛。
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圆锥状;总苞球形,苞片3~4层,光滑,外层小,卵圆形,内层椭圆形,背部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杂性,淡紫色,均为管状花;雌花长约1毫米,雌蕊1枚,柱头2裂,叉状;两性花略长,先端膨大,5裂,裂片三角形,下部收缩呈倒卵状,雄蕊5枚,聚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具短尖,雌蕊1枚,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性味功效
《中国药典》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湿热,退*疸。用于*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疸型肝炎。《中药大辞典》"味苦辛,有小*。"入肝、脾、膀胱经。清热利湿。治湿热*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治阳*;配附子、干姜治阴*。《中华本草》味微苦;微辛;性微寒归脾;胃;膀胱经清热利湿;退*。主*疸;小便一利;湿疮瘙痒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非因湿热引起的发*忌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