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道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药配伍湿病中医如何处方湿热寒湿名
TUhjnbcbe - 2021/7/9 11:02:00

(七)甘淡利湿

“甘淡利湿”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祛湿剂”,治疗湿邪诸病。因为许多甘淡药,如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苡仁等,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而湿性重浊,利尿利湿,使邪有去路,亦是“因势利导”。因此,这些药物,又是治疗湿病的基本用药。

湿邪有在表在里,在上、中、下三焦之分,又有热化寒化之别,运用甘淡利湿药时,除了这些药物本身有一定的特殊作用外,尚多根据不同的病情,配伍其他药物,使之更相适应。例如甘淡药配伍苦温、苦寒、芳香以及辛燥药等,治疗寒湿、湿热、湿浊,以及风湿诸病。但在运用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温阳化湿以及祛除风湿之时,甘淡药却又处于辅助地位,不是主要作用了。

另外,湿之与“水”和“饮”,又是有一定关系的,所谓“湿是水之渐,饮是水之积”。甘淡利湿药,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利水、除饮的作用。

临床应用,如以通草、苡仁利上焦之湿,清肃肺气;茯苓、苡仁利中焦之湿,健脾助运;猪苓、泽泻利下焦之湿,通利膀胱。总之,能渗利三焦之湿而通行气化。

又如滑石配芦根,通草、滑石、苡仁配杏仁、蔻仁等,治疗温病邪在气分,热而挟湿之证。滑石配伍甘草,清利暑湿。茯苓皮、滑石、通草配伍豆卷、藿香、苍术皮等,治湿邪逗留肌肉,身重疼痛,不为汗解。这些是温病中所常用者。

又如茯苓皮、冬瓜皮、桑皮、姜皮等配伍陈皮,理气利水,治皮水浮肿。冬葵子配茯苓,利水治子肿。又是水肿的常用之剂。

又如重用泽泻,配伍白术(泽泻汤),运脾泻水,治疗水饮上逆的眩晕。猪苓、茯苓配白术(猪苓散),更能治水饮内停的呕吐。茯苓、猪苓、泽泻配白术(四苓散),健脾利水,治湿热泄泻;再加桂枝(五苓散),通阳化气,能治水饮,小便不利等证。以上都是苓术为主的加减运用方法。

又如蒲*配滑石(蒲灰散);海金沙、滑石配甘草(海金沙散);猪苓、茯苓、泽泻配滑石、阿胶(猪苓汤);猪苓、赤苓、滑石配栀子、甘草等(赤茯苓汤),均属利水通淋方法。虽然各方之间用药略有差异,反映功用亦略有不同,但总的精神是一致的,均属甘淡清利的配伍,为热淋、血淋、石淋所常用。

总之,甘淡利湿药,能助三焦气化,能通利水道,能除饮利水,又能通淋止泻。不过,脾胃元气虚者,中气下陷,阳微生湿,不能溢用淡渗利湿药,应该温运脾胃乃佳。同时,甘淡利湿,亦只能适可而止,否则渗利偏多,利水伤阴,亦不可不知。

(八)清热利湿

“清热利湿”的药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湿剂”。是以苦寒清热药与甘淡利湿药相合,清利湿热,治疗湿热交阻诸病。例如用*芩、*连等清热,配伍茯苓、猪苓、通草、滑石等利湿,治疗湿温病的湿热交蒸。又如以*连、*柏等清热,配伍茯苓、泽泻、白术、防己、蚕沙等利湿,治疗湿热流走肌肉关节,肢节疼痛、肿胀,小便不利等症。又如以茵陈、*柏、栀子等清热,配伍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湿,治疗湿热*疸。又如以*芩、*连、赤芍等清热,配合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等利湿,治疗湿热泄泻。又如以栀子、*芩、竹叶、赤芍、生地等清热,配伍滑石、车前、赤苓、蒲*等利湿,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淋病,血尿等。这些配伍,都是清热利湿的具体方法。

(九)芳香化湿

“芳香化湿”的用药配伍,亦用于“祛湿剂”。是以芳香辟秽药,如藿香、佩兰、紫苏、白蔻仁、石菖蒲、白芷等,与淡渗利湿药相合,治疗湿浊内侵、阻滞气机、蒙蔽清阳之证。但秽浊尚有湿热与寒湿之分。如秽浊兼挟湿热熏蒸,发热倦怠,神情昏闷,胸痞腹胀,呕恶,*疸,口渴溺赤,舌红苔腻而罩灰浊者,常用藿香、佩兰、白蔻仁、石菖蒲、广郁金等芳香化浊,配伍*芩、连翘、滑石、木通、茵陈等清热利湿。假如秽浊兼挟寒湿,阻遏气机,头痛恶寒发热,胸膈痞闷,心腹疼痛,恶心干呕,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而罩灰浊,常用藿香、紫苏、白芷、石菖蒲等芳香化浊,配伍厚朴、大腹皮、半夏、陈皮等燥湿和中。二者区别,前者近于苦寒甘淡,清热利湿,病的重点在于气分湿热;后者近于苦温燥湿,病的重点在于脾胃湿滞,但芳香化浊则是一致的。其常用方剂,前者如甘露消*丹,后者如藿香正气散。

(十)苦温燥湿(升阳除湿)

“苦温燥湿”的药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湿剂”,治疗脾弱湿胜之病。苦温燥湿是“燥以熯湿”的方法,主要用苦温之药,健脾助运,理气化湿,很少甚至不用淡渗利湿药。因为脾气宜运宜升,由于脾气下溜,水谷不化精微,反生湿浊,成为湿病,所以用药的重点,应该放在升阳运脾方面,使脾气能够上升,脾运得以恢复,则气行湿化,病即向愈;假如再用淡渗下行药,李东垣所谓“降之又降”,更使脾气下陷,非但起不到祛湿的作用,反而有碍于脾气的复常,这是不同于以上祛湿诸法的一个特点。

其用药配伍,一种是以苍术、白术健脾助运,配伍厚朴、陈皮、藿香理气化湿,方如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治疗脾弱湿胜,湿阻气滞,见胸脘痞胀,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吞酸噫气;或见头胀身重,关节肿痛,时寒时热,腹胀泄泻,舌苔白腻、厚腻等症。如湿胜而气滞亦甚者,加香附、砂仁、川芎等,增强行气化湿的作用(例如六郁汤);湿胜气滞,便溏溲涩者,是气滞而清浊不分,则加夏曲、藿香、茯苓等,化气化湿,健脾分清(例如除湿汤)。

至如“苦寒燥湿”方法,是清热利湿法中重点用苦寒药者,如*连、*柏等,适用于湿热交阻、偏于热重的病情,与苦温燥湿是两回事。一者湿挟热而热较重,一者湿挟寒而湿偏胜,应加区分(苦寒燥湿用药方法,可参阅苦寒清热剂)。

另一种是“风药胜湿”的方法,即“升阳除湿”。这是张沽古、李东垣等的特长。其用药配伍,略同于苦温燥湿,即着眼点放在脾虚生湿上面。但具体用药,尚有其特点,如以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等辛苦温祛风药,升阳散风除湿,而且用药品味较多,用量较轻,主要取其辛散升浮作用,引清气上行,使清气升而浊气降,湿气亦随之宣化,并不是用其发汗解表者。又往往配以苍术、白术、陈皮、神曲等,健脾助运。用以治疗脾气下陷,内外湿胜诸病。如外伤风湿,脾气不振,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甘草)的配伍方法;如脾虚下陷,湿胜而清浊混淆,用升阳除湿汤(羌活、防风、升麻、柴胡、苍术、陈皮、神曲、麦芽、炙甘草、猪苓、泽泻)的配伍方法。而两者的共同点,仍是一致的,即用风药以升清阳,用风药以胜其湿。

(十一)通阳化湿(温阳化湿、温阳利湿、通阳泄浊)

“通阳化湿”的药物配伍,亦是用于“祛湿剂”,主要是治疗寒湿偏盛,痰饮和肿胀等病。其配伍特点,是以辛热药温通阳气为主,配伍适当的利湿药,达到通阳气以化水湿的作用。例如干姜与茯苓为伍,吴萸与茯苓为伍,是温通脾胃之阳者;桂枝或肉桂与茯苓为伍,附子与茯苓为伍,是温通肾与膀胱阳气者。

如寒湿偏盛,痹着阳气,见身痛畏寒,骨节疼痛,腰痛重着等症(它与痹证有区别,并不挟风邪)。这里又有两种病情,一者重点在于肾阳不足,见身体四肢骨节疼痛,常用附子配茯苓,附子配芍药,温肾化湿,祛寒止痛;一者重点在脾,以腰痛重着为主,常用干姜配茯苓,干姜配白术,温脾化湿,除寒止痛。常用方剂,前者如附子汤,后者如甘姜苓术汤。

又如水饮内停、阳气不化,常见心悸头眩,咳喘短气,形寒背冷,四肢沉重,目下肿,身体肿,腹痛下利,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症。但这里亦有两种病情,一者是重点在脾胃,饮停心下,常用桂枝与茯苓为伍,茯苓与白术为伍,通阳化气,健脾利水,导饮从中焦下行,使气化行而小便利,则邪有去路;一者是重点在肾,为饮为水,常用附子与茯苓为伍,生姜与茯苓为伍,温肾利小便而散水饮。代表方剂,前者如苓桂术甘汤,后者如真武汤。

尚有阳虚寒胜,而又湿阻气滞,形成虚实错杂的病情,多见于寒胀之病。胸脘痞满,心腹胀痛,身倦懒言,胃不欲纳,食入胀加,手足不温,身肿,或胃脘胀痛,脉沉迟或沉弦,苔厚滑腻等症。这种病情,亦有差异,如脾胃气滞,阳虚湿聚,常用厚朴、陈皮、木香、草果等,温中而流利气机,使气行湿化;配伍干姜茯苓,升降脾胃,通阳泄浊。例如厚朴温中汤。若脾肾阳虚,湿阻气滞,常用附子、干姜、茯苓为主,温阳化水(亦即通阳泄浊);配伍厚朴、槟榔、木香、草果等,行气破滞以化湿。例如实脾散。二者病情,在阳虚方面是共同的,但有在脾在肾的差异;而气滞的重点,亦有在胃在脾的区别。但用辛温通阳、化气泄浊的方法,又是一致的。

以上用药方法,有时亦称为“温阳化湿”,或“温阳利湿”,或“通阳泄浊”,但用意是大致相同的,即主要指两个方面,一面温阳化气,一面化湿泄浊,而前者又为此法的主导方面。不过,通阳泄浊方法,用药还不止此。如附子与大*为伍,肉桂与大*为伍(以上每用粉剂调服),干姜、白术与厚朴、椒目为伍。其中肉桂与附子干姜又有入气入血之异,这在水肿、鼓胀阳惫湿阻时往往用之,有时可以转危为安,亦属通阳泄浊的配伍用药。

图书名称:中药的配伍运用

图书作者:丁光迪著

出版公司: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1月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粉丝福利来啦:临证有疑难、临床有瓶颈、思路不畅通、方剂不会用,可以留言,我们会酌情安排相关主题文章推送。

提示:

1、资料是有偿购买的,知识是无偿分享的,欣赏此文欢迎点赞和分享哟。给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配伍湿病中医如何处方湿热寒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