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道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拓展课评叙说表书中乾坤
TUhjnbcbe - 2021/8/2 18:03:00
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57.html

教学目标

1.了解评书这种曲艺形式。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学会演说简单的评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书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能够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并论的明清文学样式是什么?

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说岳全传》《隋唐演义》……

明清小说是明清两代文人所作的章回体小说,什么《三国》《水浒》《东西汉》,《封神》《聊斋》《西游记》,《红楼梦》《今古奇观》《三言二拍》……从时间上来说,明清小说尽管离我们比较遥远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以各种形式演绎着它的精彩。以施耐庵的《水浒传》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演绎:剧作者把它编成剧本,导演把它拍成电影、电视,连环画家把它绘成连环画。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

评书。

明清小说与评书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在流行的古典白话小说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说书痕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对读者来说,应该是“且看下回分解”,为什么偏说是“且听下回分解”呢?

小说本身就是在说书的基础上由文人润色产生的。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条件。

以《三国演义》为例,在宋代就有艺人霍四究“说三分”,人们口耳相传,到了明代初年,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编著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了清代,由毛宗岗父子加以润色,才形成今天流行的《三国演义》。

二、介绍评书。

评书是什么?

评书: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评话”。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评书有四个要素:人物、情节、景象、事理。相比之下,我们发现评书比小说多一个要素:事理。这是评书特有的。“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忠奸贤愚细品评,人间正道是沧桑。”

“说尽人情方是书。”旧时,艺人往往在市井之间说书,听众大多是市井百姓,考虑到听众的接受程度,情理往往与市井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书情通俗浅显,书理斥恶扬善,为劝世之良方,让人心服口服。

师展示评书名家图片(单田芳、连丽如、袁阔成)

单田芳先生讲过古今评书部,出版评书42部,他录制的评书连续不断地播,可以播20年,所以,有人说“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连丽如先生是已故评书大师连阔如的女儿,家传《三国》《东汉》《水浒》享誉书坛。袁阔成先生于年3月2日故去,他的《三国》别具特色,且说书以“漂、俏、帅”著称。

PPT展示评书名家的演出剧照,请学生上台模仿,且配上台词。

评书是很讲究技法的。通过观摩图片,从评书大家表演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技法?

善用道具、情感投入、自我陶醉、绘声绘色……

三、感受评书魅力

我们这堂课的重点是探究明清小说的评书表现形式,评书与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

请同学们先阅读《西汉演义》第八回节选“张良使力士击车”。提炼故事情节,再听老师评书。

良因偶出城外圯桥边闲立,忽见一老人,身着*衣过桥下,偶将履溺于泥中,不能出,遂呼良曰:“孺子可将吾履取出!”良见老人仙风道骨,与寻常人不同,急向泥中取履,跪而进之,极其恭谨,老人行不数步,又将履溺于泥中,又令张良去取,良略无异色,又取跪进之。如此者三次。老人曰:“此子可教。”遂指桥边大树曰:“汝于后五日,早往此处等我,我与汝一物,不可违也!”

——《西汉演义》第八回 张良使力士击车

学生自由朗读,提炼故事情节:张良圯桥三进履

老师表演评书: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话说张良张子房为恢复韩国,请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哪想到击之不中,事情败露了。秦始皇下令:“捉拿张良”。好嘛,一声令下如山倒,兵随将令草随风,哪个胆大敢不听?全国上下,通缉张良。

张良一看,没办法,跑吧!隐姓埋名,逃到了下邳,平日里深居简出,也不大走动,这一呆,就是三个月。单说这一天,云生西北,雾涨东南,“哗哗哗”,大雨如注,张良一看,一会工夫,雨过天晴,张良心说:“这空气好,我得出去走走”。这就走到下邳城的西边,来到一座小桥之上。这座桥是著名的圯桥,年久失修,当中间一个大水坑,还绕不过去,非得蹦过去。张良到底年轻啊,一哈腰,一提气儿,“噌”,蹦过来了。还没走两步,一看,哟,对面来一个老头,弯腰驼背,身穿灰色布袍,腰系绒绳,灰中衣,白袜云履,手拄拐杖,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看那意思是要过桥去。张良心想:“大爷,您要过去,非得跳过这水坑啊,您这么大年纪,我就看您怎么过?”张良抱着胳膊往这一站,就等着看热闹了。

再看这老头来到张良近前,一抬头,张良一瞅,这老头,老得可以:发似山头雪,须赛九秋霜,往面上观看,皱纹累堆,二目无神。看这年纪,没八十也差不离儿。张良心说:“看你怎么过?”这老头看看这水坑,又瞅了瞅张良,说话了:“哼,年轻人,你以为我就过不去吗?告诉你,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我就跳给你看看!你到了我这个岁数,未必赶得上我呢。”张良一听:“哦!冲我来劲儿啊?”

只见这老头倒退了两步,左手提袍角,右手提拐杖,向前猛走两步,一使劲,劲使的不小,蹦的多高,好嘛,人过来了,这鞋落泥里一对。老者双手拄着拐杖,站在那儿直喘气,哭上了:“好哇,人要是老了,连水洼都欺负你,没跳过来就把鞋给留下了。”老头一扭头,对张良喊上了:“年轻人,别傻站着,替大爷把鞋给我捡过来!”张良一听,“什么?叫我捡鞋?”不由得气往上撞!为什么呀?您想啊!张良他家世代相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养尊处优,连个杯子都没给人拿过,哪儿给人捡过鞋呀?可是张良再一看,心想:“得啦!这大爷确实年岁大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帮帮他吧!”

想到这儿,过来伸手把鞋由泥里拽出来,去掉鞋上的泥,然后蹦过水坑:“老人家,把鞋给你拣过来了。”老头眼皮都不抬,一抬脚,说:“年轻人,大爷我腰都弯不过来,在家里头,都是孙子给我穿鞋的,你帮我穿上得了。”张良一看:“呵!这老头脚蹬鼻子,还上脸了!得得得,好人做到底!”张良蹲下来,给老头把鞋一一穿上。老者穿上鞋,还没道谢,看了看这水坑:“啊,年轻人,你给我做个见证,方才我是没有迈对步,没跳好,我再跳一回,我还真不服这个劲!这回呀,我一定跳过去!”

张良一看,赶紧说:“大爷,您就别跳啦,要跳不过,我给您捡鞋是小事儿,您要磕着碰着,这不值当!”就来扶这老头。再看老头,用右手一扒拉张良:“少废话,你闪退一旁!”张良被老头这一扒拉,“蹬蹬蹬”,闪出好几步去!心说:“好大的手劲呀!”再看老头“噌!”好嘛,和刚才一样,人过去了,鞋子又掉了!老头往地上做一坐,喘上了!张良一看,别等老人说话啦,又把鞋拣过来给老头穿上,并把老人扶了起来。这老头站起身来,“哎哟!这可要了我的老命喽!”哭上了!

张良一听,“这大爷要讹人啊!怎么要了你的老命啦?”赶紧说:“老丈,为何伤悲?”“哎!年轻人,你不知道!我上河西边去呀,我一*气,又跳回来了,这不还得跳一回吗?”张良心说:“再跳还得掉泥里。”

简短截说,老头三次掉鞋,张良三次拣鞋,又给老头穿上了。这老头哈哈大笑,再看老头腰也不弯了,背叶不驼了,两眼灼灼放光,“年轻人!孺子可教也。”张良多聪明,一听什么孺子可教,“哎呀!莫非这老头是世外的高人,前来指点与我!”连忙上前施礼,一躬到底:“老丈,愿承其教!”老头一指桥旁边的树,说:“今天不算,从明天起,到第五天,早点来这小桥边,大树下等我,我给你点东西,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不知老头究竟何人?要给张良什么物件,且听下回分解!

讨论归纳:评书与原古典小说情节和语言的不同。

1.情节:

(1)张良拾履的原因不同。这是对原有情节的改变,能够丰富张良的性格。

(2)“如此者三次”太简略。(三次捡鞋的具体过程如何)这是对故事细节的补充。细节描绘,有利于故事故事连贯、发展自然、生动形象。

(3)评书中有的情节原作中没有。

(博浪沙刺秦始皇、张良世代相韩)这种原小说中没有写出来但确实存在的情节我们称为潜在情节,评书对其进行了挖掘。作用: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2.语言

评书的本质是口语,古典小说与之相比,语言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讨论归纳评书语言和小说语言的不同。

讨论归纳如下:

评书的语言口语化,以短句为主,节奏快,声音腔调有轻重缓急,起伏跌宕;而古典小说的语言书面化,精练严谨,文学味浓,有书卷气。

结论:明清小说通过评书的形式表现出来,说书者进行了改编。评书是对明清小说的再认识。评书,不只是单纯地复述这些明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而且要以社会的人情事理,加上自己的认识,重新塑造书中的人物,从而延伸出许多原著中不曾有的情节,通过民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口语表演出来。当然,这是在情节方面。要说好评书,还要注意很多技巧:手眼身法、渲染烘托等。

四、同学的舞台

《西游记·人参果》

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人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口里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个儿尝新!”自家身子又狼犺,不能彀得动,只等行者来,与他计较。他在那锅门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伸头探脑,出来观看。不多时,见行者牵将马来,拴在槐树上,径往后走,那呆子用手乱招道:“这里来!这里来!”行者转身到于厨房门首道:“呆子,你嚷甚的?”八戒道:“你进来。这观里有一件宝贝,你可晓得?”行者道:“什么宝贝?”八戒笑道:“说与你,你不曾见;拿与你,你不认得。”行者道:“这呆子笑话我老孙。老孙五百年前,因访仙道时,也曾云游在海角天涯,那般儿不曾见?”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八戒道:“他这里有。那童子拿两个与师父吃,那老和尚不认得,道是三朝未满的孩儿,不曾敢吃。那童子老大惫懒,师父既不吃,便该让我们,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麻啯麻的吃了出去。我想你有些溜撒,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行者道:“这个容易,老孙去手到擒来。”急抽身,往前就走,八戒一把扯住道:“哥啊,我听得他在这房里说,要拿什么金击子去打哩。须是干得停当,不可走露风声。”行者道:“我晓得,我晓得。”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1.自由朗读小说。

2.提炼故事情节。

3.合理安排情节,自编自演。

(自编情节:说人情事理,语言、神态、声音模仿。)

安排三位同学表演,师生评价。

老师表演,学生评价。

六、讨论

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通过评书这种形式评说明清小说有什么意义?

资料链接:

1.师佗《说书人》

2.百度《伏锐说书》

3.中国评书网

伏锐

说书,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1
查看完整版本: 拓展课评叙说表书中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