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道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美食,是能吃下去的幸福
TUhjnbcbe - 2022/2/15 14:28:00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源自它的城市面貌和历史,也可以源自它的美食。青岛,一座坐落在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滨海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仿佛成为了人们对青岛的第一印象,而提起青岛的美食,除了各式海鲜,人们似乎也说不出再多。而老青岛们却知道,那些散落街头,或隐于闹市,或匿于老楼,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餐馆,和用心经营着餐馆的人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青岛人的回忆,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属于青岛这座城市的老味。

文字

王题旻

图片

王题旻

排版

王题旻编辑

孙佳怡曾蔚

审阅

陈同云刘斌

PART.1

炸串二十八年,记录着每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炸串,在青岛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天上飞的,山里跑的,海里游的,无不可炸。更别提那些品种繁多的蔬菜、丸子和豆制品,裹上面粉,入锅油炸,出锅刷上酱料即鲜香扑鼻、入口酥脆。

位于市南区登州路,中国海洋大学与三十九中附近的“老青岛胡同炸串”,营业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是属于附近几代青岛人与学子记忆里的炸串味道。

胡同炸串的门面

店铺的经营者是一位老奶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炸串奶奶”。“胡同炸串”起初只是薄奶奶和老伴推着小推车,沿着胡同巷子售卖炸串的摊子,后面有了店铺,就保留了“胡同炸串”的招牌。“在九六年的时候,我和我的老伴来到青岛,推着一辆小车,在胡同里,在马路边,在门洞里卖炸串,一天能卖个六七十块,就高兴的不得了,当时条件苦,但好在有人陪着,也算熬了过来,还有了自己的小店”,薄奶奶这样回忆着当年推着小车卖炸串的日子。

如今薄奶奶已经六十七岁,已陪着“胡同炸串”走过了二十八个年头,在夫妻俩共同经营的二十余年里,已经让这家炸串店的炸串成为附近家喻户晓的小吃。曾与薄奶奶一起推着小车卖炸串的爷爷,因为身体原因,不再操劳店铺经营,但仍会每天在店铺周围转悠,看看店铺的情况。

“胡同炸串”的魅力,体现在能让一群挑嘴的高中男孩,在回家吃晚饭的间隙,还愿意特意溜出来解解馋的行动上。下午五点,一群刚放学的中学生来到店里,他们穿着青岛第三十九中的校服。一进来他们便各自走到放着各式菜品的冰柜前,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之后,一盘接着一盘的炸串抬上他们的餐桌,待全部上完后,甚至有人发出“你们到底拿了多少”的疑问。每一串食物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还不等人出声,他们便拿起炸串大快朵颐起来。

丰富的菜品

“我们之间都是轮流请客,只要这周谁的零用钱比较多,我们便会来吃炸串。即使回家后还要吃晚饭,但有时就是想吃这一口,也会到这儿来当作下午茶吃”,高二学生小松这样说道,在课程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到这里来吃点炸串慰藉一下疲惫的心灵。

“胡同炸串”的魅力,也体现在能够让一个人回忆,同时又带着家人一起回忆的味道上。一到周末,“胡同炸串”便更加热闹,不少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让孩子也品尝一下父母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周阿姨回忆着,“这家店真的很多年了,从我小学六年级开始吃这家炸串,我结婚后也经常带着我老公和女儿来吃,这家炸串不仅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更承载着我们一家的记忆”。“我喜欢吃炸小馒头,小馒头外面酥酥的,里面又很松软,加上刷着又香又甜的酱料,我最多可以吃十五串呢”,小美分享着她在这里最喜欢吃的炸串。

美味的炸串

“胡同炸串”经营二十多年仍受到广大食客欢迎的原因,不仅是薄奶奶对食材的严格把控,对酱料的精心熬制,对每一种食物炸制时间的完美把控,更是奶奶乐此不疲的多年坚持,让一代又一代人即使长大后仍能回忆小时候的味道。它默默记录着周围的居民和三十九中的学生,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故事,他们在这里庆祝、聚会、闲聊,或许多年后,他们再次来到这家店,咬下第一口炸串,又将他们带回到那个冒着油炸香气的美好年代。

PART.2

烤肉二十四年,白头翁大爷的坚持与初心

“戳子肉原本是内蒙古在铁板上烤肉,后来由我父亲带到青岛,把铁板换成铁盒子,在铁盒子里烤肉,本地人起名戳子肉,但其实它本质上还是铁板烧”,张大哥这样介绍到青岛戳子肉的起源。位于李沧区侯家庄集的“白头翁铁板烧”,是青岛戳子肉的起源,迄今已有二十四年的历史。

白头翁铁板烧的门面

“白头翁铁板烧”的创办人是张大哥的父亲,张大爷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从东北来到青岛,起初做着小饭馆的买卖,生意还算不错,日子也过得挺滋润。之后,因家里人生病,急需用钱,张大爷不得不把饭馆盘出去,给家里人治病。治完病后,张大爷全身上下只剩下几千块,想着还是需要找点事做,他便想着把之前学的烤肉技术拿出来,打算开一个烧烤店。

张大爷的烧烤技术,也是当年他三顾茅庐学来的。起初,张大爷到内蒙古下乡,听说当地有一家烤肉味道一绝,便被勾起兴趣去尝了一次,没想到吃了一次,便彻底爱上那个味道。张大爷也没想着以后要从事烧烤行业,只是想着技多不压身,加上自己本就热爱制作美食,他便找到烧烤的爷爷,询问烧烤的方法。可烧烤的那个爷爷,说自己的烧烤是祖传秘方,谁都不愿意传授,并把张大爷赶了回去。烧烤爷爷倔强,张大爷也同样执着,他一而再再而三去询问烧烤爷爷是否愿意将秘方传授给他,但得到的回复都不尽人意。之后,张大爷了解到烧烤爷爷有四个女儿,而他的女儿们都不愿意去学烧烤的技巧,他便坚持去拜访烧烤爷爷。最后烧烤爷爷想着不能让自己的手艺失传,也被张大爷的坚持所打动,便把配方传授给了他。

张大爷拿着几千块的全部家当和自己的烧烤配方,在李村大集开了“白头翁铁板烧”,起初张大爷也只是帮他人加工食材。在九七年的时候,张大爷的店铺没有称,客人带来的食材说有多少斤就是多少斤,且一律按照一元一斤计算。在零零年的时候,物价飞涨,张大爷把价格提到两块五一斤,从那以后,价格便没怎么涨过了。“当时在李村大集那块,没有租金,也没有雇人,只有我、老伴和儿子,都是自己人帮忙,有的是力气,所以不能涨价,要对得起一直支持着我们的食客们”,张大爷这样说到当时不涨价的原因。即使如今换了地方,有了更大的店铺需要租金,也雇了人,价格也仅仅涨到九元。

在一六年的时候,李村大集改造,当地的店铺全都要搬走,张大哥怕张大爷每天在高温的烤炉前工作,身体吃不消,便借此机会让张大爷彻底退休,加上张大哥自己也有皮鞋批发的产业,能够保障张大爷的晚年生活。张大爷开始是答应了,但一闲下来就发现自己无事可做,便向家里人要求再次出山,起初得到的答复肯定是拒绝,但张大爷经过一番争取,在消失的七个月后再次出山。

铁板薯条与五花肉

“我这一满头的白发,从我烤肉那天开始就这么白,感觉那时候我还挺新潮的,所以就取了白头翁铁板烧这个名字”,张大爷解释道店名的由来。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张大爷已慢慢退出烧烤前线,交给儿子打理,但他有时仍会来到店铺,坐在烤炉前,抽着烟,看着周围吃着烤肉的食客们,露出开心的笑容,张大爷心中也会不由地涌上幸福的感觉。

二十多年的时光,二十多年的坚守,张大爷送走一批又一批的食客,又迎来新的食客,他坚守的不仅是最棒的烧烤味道,更是每一位食客在此露出的幸福笑容,无论带什么食材过来,张大爷都能在这铁盒里让它变得更加美味。

PART.3

开店三十七年,无名小吃的成名之路

“老板来份虾、*花鱼、蛤蜊和芸豆”,话音刚落,只见一位大爷迅速记上菜品,走进了店内,而店内已是一幅门庭若市的景象,还有几位奶奶在后厨忙碌的身影。位于市南区曲阜路的“无名小吃”,是一家已有三十七年历史的鲁菜馆,“无名小吃”虽门面不起眼,但食客却络绎不绝,从八四年至今,它凭借着味美鲜甜的菜品捕获了不少老青岛人的芳心与味蕾。

无名小吃的门面

“之所以叫无名小吃,当时是想着取个名字也费劲,要不就不取名字了,没名字那不就是无名了吗,又想着自己也不会做什么大菜,都是些平时在家里会做的,也觉得不能算是个饭馆,当是做给顾客们解解馋的小吃,所以就叫无名小吃了”,张奶奶这样回想着当时取名的原因。在八四年的时候,张奶奶拉上自己的姐妹和各自的老伴,一起开了“无名小吃”这家餐馆。到现在,“无名小吃”仍主要是这四位老搭档在经营着,但在节假日、旅游季店内太忙的时候,也会让自己的儿女来帮帮忙。

“无名小吃”开店之初,在青岛众多的小餐馆里,确实不起眼,十多平的小店里,摆满了上世纪的白色方桌与红色板凳,倒也与“无名”这个特点相配。门店虽小,但张奶奶相信着只要自己踏实做菜,坚持品质,积攒口碑,“无名”终将会成名。

无名小吃的菜单

刚开店那几年,店铺生意还不是那么红火,张奶奶会在闲下来的时候,和食客们聊聊生活,谈谈人生。在九七年的时候,张奶奶注意到在饭点时刻,总有一位大哥独自一人来吃饭,张奶奶便找了一次空闲时刻和大哥聊了起来。之后了解到,大哥是附近某单位的员工,即便已经步入中年,但对自己的心态、想法、体力等等都自我感觉良好。在前两年单位新入职了几个年轻人,跟那群年轻人一起工作之后,大哥才后知后觉时代变了,内心会有一种脱离感,对很多新事物都不了解,和那群年轻人沟通有一种距离感,内心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大哥说和他们之间有代沟,他甚至认为这里的菜都不符合那群年轻人的口味,但张奶奶却说道,“能有啥代沟,我和我姐妹,一个五零年,一个六零年,就没有啥代沟。说有代沟都是自己不愿去用心沟通,像我儿子现在十几岁,我们之间就没有代沟,还是在于自己思想开不开放,大家本质上都是人,人与人之间就需要互相尊重与理解”,张奶奶这番话让大哥若有所思。之后,大哥带着那几个年轻人来到“无名小吃”吃饭,大哥和张奶奶说道,他也开始去尝试了解新事物,努力缩小和年轻人们之间的代沟,与他们沟通也慢慢有了共同话题。

与食客们的聊天,对食客们的关怀让张奶奶收获了不少的回头客,当然这也离不开“无名小吃”出餐快,菜品好的特点。麻辣鲜香的香辣鱿鱼条,酥软多汁的红烧排骨,香脆可口的红烧大虾,软糯嫩香的肉末芸豆等等,每道菜都值得一尝,每道菜都是店内招牌。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厨房里有序且快速烹饪着,高效的上菜速度满足了每一位食客的期待,鲜美的菜品味道打开了每一位食客的味蕾,让每一位风尘仆仆来此吃饭的食客都不虚此行,“无名小吃“一直坚守在此地,经过岁月的洗礼,也成为了青岛人心目中的招牌美食。

左右滑动查看无名小吃的招牌美食

如今“无名小吃”已经走过三十七个年头,多少人,多少事已变了模样,而它却一直坚守在这儿,见证了老一代食客们的工作退休,新一代食客们的出生成长,也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和中国的进步。

三十七年,“无名小吃”的食客换了一批又一批,招牌仍是那块招牌,但它已经从“无名”变为“有名”了。大虾、鱿鱼条、排骨、鸡心等,经典不变的菜品,浓郁鲜美的味道,在这只摆了四张方桌的十几平的店铺里,每天都上演着几位爷爷奶奶自由穿梭在其中,为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与不忘老味的居民们,奉上一道道醇厚鲜香菜品的情景,“无名小吃”也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日子里,成就了它的“有名”。

PART.4

经营二十年,打造不一样的馄饨加烧烤

在深夜的青岛,不少街边会出现卖馄饨的摊子。由于它们大多在夜晚才出现,加上经营地点随机,也就有了“野馄饨”的称号。“野馄饨”的兴起让馄饨也成为了青岛的美食符号。在这馄饨加烧烤为标配的青岛,位于市南区逍遥二路的“于记沙布袋馄饨”,却用着不一样的馄饨口味与烧烤方式,成为被老青岛人所认可的老味道。

沙布袋馄饨的门面

“沙布袋馄饨”的创始人老于叔,是一名退伍*人,也从事过很多不同的职业,但热爱美食的他,最终还是决定留在自己家乡开一家与众不同的馄饨店。北方的馄饨大多是元宝型,而老于叔却将一个个短胖的馄饨改得方方正正的,就像一个沙布袋,这也是店名“沙布袋馄饨”的由来。起初来吃过馄饨的一些大厨,提供了些许意见,老于叔听取他们的意见后进行改良,加上他的用心经营,给这家店铺带来了不小的人气。

让食客吃饱吃好,是老于叔最真诚的待客之道。老于叔有着一头充满辨识度的发型,加上一口纯正的青岛口音与幽默健谈的性格,让食客们对他的印象都十分良好,美味的馄饨与烧烤捕获了不少食客的芳心,用食客的话来说就是:他做出来的这些东西和他这个人是很搭的。老于叔有着自己“霸道且温柔”的待客风格,对老主顾,他会“来啦,固定老三样?”,对新食客“你点皮蛋的吧,再来俩串,足够了”,与老于叔说话,就像和家人对话一样亲切,让人心情也不自觉的轻松愉悦。

一家能经营二十年的馄饨老店,除了离不开这样独一份的“于氏接客风格”,食物本身也很关键。“沙布袋馄饨”有着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口味,皮蛋、牡蛎、海肠等各种意想不到的材料都能放进小小的馄饨当中,但味道却是出乎意料的美味。店内的烧烤是用微波炉进行烤肉的,相比其他普通的炭火烧烤显得会更加赛博朋克,腱子肉、腱子筋、大套肠这些都是店里微波烤肉的招牌,每次伴随一声“叮”的响起,食客们就知道那现串现烤的大肉熟了,以满面油光的状态出炉,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一上桌食客们便迫不及待地拿起大快朵颐。馄饨的蒸汽,烤肉的热气,汇聚成了这件小店超高的人气。

美味的馄饨与微波烤肉

老于叔有一个二十三岁的儿子,为了让儿子将来能够接手店铺,老于叔会带着儿子包馄饨,腌制肉,穿肉串,熟悉掌握店内的一切。“我不想看店,每天从早上七八点到晚上九十点一直待在店里忙前忙后,太无聊了,如果不接手店铺的话,我想去当一名歌手”,有时小于哥也会私下吐槽一下老于叔的“压榨”行为。但提到店内的招牌时,他的自豪还是溢于言表,“这些稀奇古怪的馄饨馅,我不敢打包票,但这些馅料都是我们最先推出的,我们是第一家敢做这样尝试的馄饨店”。

小于哥在接客上不同于老于叔,有条不紊,讲究效率,即便老于叔认为待人接物要显得有人情味,而不能面无表情死气沉沉的,他又想着孩子应当有点个性,等长大点再明白这些道理就好了,在小于哥完全接手店铺之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自己的教导。

“沙布袋馄饨”经营二十年,在老于叔的坚持下,始终保持着优秀的品质,而吃过“沙布袋馄饨”的老青岛人又似乎格外长情,总会时不时来到这儿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和一串香气扑鼻的肉串,用青岛话说就是“看上了”。游客来,吃的是惊喜,老青岛人来,吃的是情怀。老于叔用二十年,打造了专属于这座滨海城市的食堂,以自己的方式满足着每一位抱有期待来此饱餐一顿的食客。

对美食的热爱,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坚持,就是对生活的坚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专属的老餐馆,它们或在清晨唤醒人们沉睡的身体,或在午时安抚人们饥饿的灵*,或在深夜温暖人们孤独的心灵。感谢这个世界还有美食,也感谢那些愿意坚持制作美食的人们,人生虽有苦难,但美食不可辜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食,是能吃下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