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尿道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药科研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TUhjnbcbe - 2022/2/28 14:32:00
重要小贴士

中药大品种联盟将于年11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中药大品种医院联盟联合高峰论坛”,邀请医药大咖共话健康中国,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肖永庆,张村,李丽

⊙编辑:星河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中药创新药物研制立项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创新药物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均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但是中药作为中国特有的、历经数千年临床应用经验的总结,在研究方向和方法方面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中药标准的制定问题、出口创汇该不该作为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看待中药注射剂问题、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式的差异问题、中医药研究所具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如何进行中药炮制与饮片的研究工作等都是中医药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多年从事中药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就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供商榷。

药材与饮片概念不清,中医临床以饮片而不是药材入药的理念模糊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3大部分。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严格地讲,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实为中药饮片的属性。药材是制备中药饮片的原料、饮片是制备中成药的原料,饮片入药、辨证施治、生熟异治是中医药的用药原则,也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材繁育种植,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及中成药研制生产为中药行业三大支柱。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是中间环节,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药材必须依法炮制才能达到中医临床用药的质量标准,发挥饮片生熟异治的疗效特色并能适应中医处方和中成药制剂的用药和调配质量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项目只注重药材的研究,而忽视了饮片炮制研究,与中医药理论相悖。因此,在进行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加强对饮片的研究。

再有就是饮片商品流通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商品饮片是作为农副产品管理,但其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又以药品质量来要求,这就造成了严重的管理错位。退一步来讲,如果将药材作为农副产品管理倒还可行,因为药材必须经过进一步处理才可入药用于临床,而饮片是要直接应用于中医临床的,因此,中药饮片必须纳入药品管理范畴。

饮片炮制工艺的规范化不等于优化和统一化、饮片的质量标准应具有个性化特征

国家在“十五”攻关期间立项进行了百余种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但多数“规范化”了的炮制工艺却没有被国家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所接受和应用。其原因虽有技术含量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规范化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大问题。

首先,规范化并不等于优化。所谓规范化是以传统的炮制方法为基准、将传统炮制工艺过程关键的工艺参数进行必要的数据化处理,使其具有工艺过程的客观可控性和稳定的可重复性而形成规范化的炮制工艺。如果仅以某种或某几种成分的变化为依据优化炮制工艺,其优化结果往往与实际相差甚远且缺乏临床依据而不具有应用价值。因此对于炮制工艺的研究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重于创新。就常用饮片而言,根据化学成分和现代生物化学指标为标准来创造一个所谓新的炮制工艺缺乏临床和理论依据。即使是*性中药,也决不能以单纯减*为标准而一味地除去*性成分。曾有研究者在进行某常用中药的炮制研究时,创造了一种用碱水去除*性成分马兜铃酸的“新工艺”。首先,不论是否应该将常用中药中的马兜铃酸除尽的问题,仅就提取方法而言,以碱水提取,中药中除马兜铃酸以外的其他酸性和中性水溶性成分全被除尽,何况马兜铃酸也是该类中药重要有效成分之一。因此,用碱水提取后的常用中药“饮片”,虽然还具有某些现代药效学的生物活性,但也不能作为饮片入药的传统中药饮片了,其“炮制”方法也是无稽之谈了。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习惯不尽相同,同一饮片的炮制工艺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较大差异,如川芎(生切、蒸切)、桔梗(去皮、不去皮)、栀子(个炒、碾碎炒)。在进行炮制工艺规范化过程中,有必要遵循“求大同、存小异”和“尊重差异、谋求共存”的原则,进行具有地域特点的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使其研究结果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可通过对数种在炮制工艺上具有地域差异的饮片的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模式。

目前,同一中药的生片与制片的质量评价方法和内容基本相同,不足以反映饮片质量评价的专属性。如以栀子(栀子苷)为代表的炒制种子类饮片及大*(游离蒽醌)、女贞子(特女贞子苷-红景天苷)等蒸制饮片。栀子和焦栀子均采用在炮制过程中变化很小的栀子苷为指标性成分进行质量评价,而忽略了其色素的变化;生大*和熟大*均采用水解法测定其游离蒽醌的含量,而掩盖了大*在炮制过程中蒽醌苷类成分向游离蒽醌转化的现象以及原态游离蒽醌的变化趋势;女贞子和酒制女贞子也都以特女贞子苷的含量为质量控制标准,而忽略了在酒制中特女贞子苷向红景天苷转化的过程。致使生、熟饮片的质量控制标准相同,不能体现生熟异治的物质基础,无法有效区分和控制生、熟饮片的质量,进而影响中医的临床疗效。本着能真实、客观、科学地反映饮片内在质量的原则,倡导在挖掘饮片炮制原理的基础上,以现代分离、分析手段,结合生物活性研究,建立传统鉴别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具有饮片个性特色的质量评价模式。

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和主攻方向不同,寻找先导化合物和结构修饰不应该是中药化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中药化学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中医药研究领域都不同程度依赖于中药化学学科的研究基础。虽然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但中药与天然药物有着本质的不同,中药的应用依据于中医药理论体系,而天然药物的应用却依据于现代科学理论。因此,中药化学必须在中医药用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才能在中医药用药理论的原则下用于中医临床。另一方面,中医药具有数千年的临床经验,为中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中医药的复方配伍、灵活多变的应用方法也给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与天然药物研究相比,中医药研究有“捷径”可走。但这种捷径必须依赖于中医药理论和用药经验的指导。脱离了这一指导原则,其结果并不是“中西医结合”,而是不中不西的三不像,当然,如此的研究成果即使能“成果”一时,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中药化学研究如果按照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和进行其结构修饰的研究,只会走向死胡同。因为,要想从常用中药中寻找新化合物,即使可以得到新的先导化合物,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为微量成分,即使这些微量成分具有某种生物活性,也往往与中药的基本功能相差甚远(主成分起主要作用),其结果是越分越无效、越分离中医药理论越远。即使幸运地得到生物活性较高的成分,其生物活性往往与原料中药的功能相差甚远,甚至是毫无关系。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也绝非是在其活性基团上加上某类基团那么简单的问题,没有深厚的药物合成知识和构效关系理论知识,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也许有人会说,虽与原料中药的功能不符,只要能成好药就行。这种说法并不错,但从中药化学研究的环境和人员素质方面来讲,无论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研究技巧,还是工作环境,与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人员相比,都满足不了研究工作的需要。中药化学工作者必须花费天然药物化学工作者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研究预期目标。这的确是人才和财*资源的浪费。中药化学研究人员应该充分利用中医药领域所具有的优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重点进行复方化学研究,也就是用中药化学研究的方法来分析认识中药的物质基础。中药中一两个主成分的现代生物活性代表不了中药的传统功效。中药的主成分不能也不应该代替中药饮片进行中药复方配伍入药。因此,在充分认识中药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从化学的角度制定能确保中药质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才是中药化学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目标不应盲目追求中药出口创汇,中药应首先满足中国人的医疗、保健用药需求

“出口创汇”是中药现代化行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号之一。中药即使得不偿失也要出口创汇吗?中药只有出口才能创汇吗?世界60亿人口中,我国就占有五分之一,13亿中国人的医疗、保健用药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根据我国国内的实际需求,研制疗效确切、安全价廉的中药创新药物才是中药创新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以“打入国际市场为目标”进行中药创新药的研究。其结果又是如何呢?花费了纳税人大量的钱财,至今还没有一个所谓创新中药打入国际市场。靠“创新药物”没从外国人那里挣来外汇。反而许多洋中药却以低廉的价格从我国获得原料,再以高昂的价格返销中国市场,中国人不得不花高价来吃洋中药,让外国人赚了大笔“中国外汇”。因此,中药的创新应主要立足于满足国内民众的需要,充分占领国内市场,想方设法在让国人用的上、用的起安全有效的创新中药,再说,只要药好,“酒好不怕巷子深”,只要药好,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外国人到中国来买中国药不是也很好吗,不是也一样能创汇吗。

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制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并且继承重于创新;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诠释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内涵,而不是改变中医药的传统内涵。早在10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王永炎教授就提出:在充分利用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以道地药材为主体,以“经典小复方”为起点,开展“中药小复方颗粒”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经典小复方”采用传统“共煎”方法制成,其内容物与汤剂一致,因而疗效确切,同时又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适当配伍“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使用,更符合中医用药原则。因此,从“经典小复方”入手,逐步扩展到“经典名方”,着眼名医名方的再次开发,研制“名方主方加调剂方”的中药创新药物,确实是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名方主方加调剂方”就是:在对经典方进行二次开发的同时,根据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用药原则,针对不同的病症开发辨证调剂方药,将主方与调剂方“再配伍”用于临床,以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

中药的给药途径不能随意改变,注射剂不适合于中药制剂,以中药的有效部位或成分研制的注射剂已不属于中药范畴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已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越来越多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和应用,其在应用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各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科研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